纪录片《我们是共产主义省略号.We are the … of Communism.2007》

《我们是共产主义省略号》这是崔子恩2007年拍摄的纪录片,实在偏离了他素来一以贯之的同志题材路线。《我们是共产主义省略号》拍摄对象为北京大兴一所民工子弟学校,记录了学校被关闭,师生被不断驱逐、日渐失学的过程。 我们疯狂地攫取现实 我们残酷地省略未来 紀錄片選映「我們是共產主義省略號」,忠實記錄專收農民工子弟的學校突遭關閉後,學生在農村與城市之間徬徨,看不到未來的現象。 从夏天到冬天,从720人减少到16个人,源海实验学校的打工子弟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事件:被赶出校园,被赶出作为临时教室的厂房,露天上课,甚至连露天上课所赖以坐席的水泥电线杆也要被抽走。原本济济一堂的孩子们,流离失所。有人失学在家,有人转到路远收费高的学校,有人与父母分离回了原籍老家。直到寒冬来临,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只好挤进一辆小型公共汽车里上课,4~6年级的学生来到一位老师家里坚持全日制上课。在寒风中,孩子们依然要跑回学校大门外来做操和嬉戏,他们始终没有泯灭把学校当乐土的赤子之心。 崔子恩:我以前也做过一些社会最底层的影片,比如《夜景》是讲男妓的。我拍《我们是共产主义省略号》打工子弟是因为我认同他们。其实在这种意义上来说,我也认同中国的官员群体,中国的官员群体也同样的软弱无力。我以前做过一个演讲,说“在中国,人人都是边缘人”。大家都担心被主流抛弃,包括官员,所以有些人就趁官位在的时候马上巧取豪夺。因为这个社会十分十分残酷,不管你是谁,没用了,就滚吧。所以你就发现在这个社会没有人不在边缘,核心就是被虚构出来的那么一个权力中心,谁也抓不到它,每个人都接近那个核,但那个核是虚构的。 导演阐述Director’s Notes: 拍摄这部影片之前,我以为,单面超高速经济发展的中国,要以我们这一代人的牺牲作为代价:缺乏信仰、民主和自由,抽空良知与信念,人际中充斥的仅仅是拜金主义的欲念。以半年的时间与这部影片中的孩子生活在一起,我才发现,我与那些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更为接近,我们这一代人其实不是牺牲者,而是物质利益疯狂的攫取者。被牺牲掉的,其实是影片中这些弱小的孩子们,是他们这一代,是他们这些被所谓“共产主义”遗忘、抛弃、省略的儿童。 拍完这部影片,影片中的孩子们也将彻底离开他们被强行关闭的学校。我带着粗剪好的影片去他们的临时课堂上放映。当他们的“被迫害史”一镜一镜在白粉的墙面上流过的时候,他们坐在自己生活的观众席上,时哭时笑。他们无力挽救自己。我也无力将他们从那样的残酷中挽救出来。这是我和孩子们共同的悲哀,也是拍纪录片工作的悲哀。 放映结束之后,孩子们送别我们到村口。一个三年级的“小宝贝”对我说,“永别了!”我颤抖了,身与心都颤抖了。如今,每每忆及那一幕、那个声息,我都会还在震颤。那么小的孩子,已经可以像老人一样向世界道“永别”。 影片的最后一镜,我用了负片效果:那些唱着《少先队队歌》的孩子们,其实已经被现实抽干了生命。 共产主义省略号/吴幼明 崔子恩是一个主要拍摄酷儿电影的导演,《我们是共产主义省略号》是他的第一部关注社会问题的记录片,在影片里,他记录了北京郊区的一所民工子弟小学被政府部门强制解散的过程。 在今天,有数以万计的民工子弟随他们的父母来到北京。因为没有北京户口,也交不起昂贵的赞助费,所以这些孩子几乎都上不起北京的公立学校。这样,有人就办起了未经教育局批准许可的民办小学,自己租场地,请一些教师,以廉价的学费招收民工子弟,解决了孩子们无法受教育的问题。政府教育部门本来负有对所有未成年公民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职责,但北京的公立学校都以民工子弟没有北京户口为由,不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。民办小学填补了这片教育的空白,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,但政府部门不但不反思自己的失职,反而将民办小学强制解散,让民工子弟们失去受教育的机会。 影片很感人,小学生和老师们在被封的学校外坚持上课,不顾风吹日晒,路上灰尘滚滚;一位女教师在校长都跑了之后,没有人给她发工资的情况下,依然坚持在自己租的小屋中给最后几名留下的学生上课……看的时候我哭了,我为这些可怜的孩子们悲哀,也为我们的祖国悲哀。如果这说明中国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,那我认为,那些所谓的执法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可能更严重:他们可能丧失了属于人类所共有的善良和同情心,我为他们人性的丧失而悲哀。 王我的记录片《外面》、《上下》、《热闹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,他没有以某一个人或某一事件为主题,他的镜头似乎是无意识的拍下一些偶然遇上的场面,有万众为世界杯出线而狂欢,有人打架,有人在工地小便,有一对中年男女在花坛边争论后跳起了交际舞,天安门广场上的游客,老头在高墙上行走……我们每天都在看着这些似乎同样的人群,我们对他们视而不见,但他们的行为在影片中却显得那么的突兀,那么无聊,荒诞,那么没有意义,似乎不值得记录……但又有什么生活是值得记录的呢?王我用他的记录片向我们提出问题,让我们睁开自己疲倦的眼睛,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。 耿军的《烧烤》是一部剧情片,讲述的是两个来北京打工,但没有挣到钱的男青年想找一个卖淫女勒索五千元回家过年,没想到他们绑架的卖淫女何丹丹比他们还穷……两人发生分歧后,一人带着何丹丹出走,还想娶她为妻,但他连带何回老家的路费都没有;何丹丹一念之下将他杀死后逃走。 影片里三个底层的小人物在小院子里共度了好多天,他们的挣扎和无助,彼此的折磨和爱护,道德的丧失和人性的温暖都矛盾的体现了出来。他们就象三根肉串,在社会烤炉里受着烘烤,又没有逃离的希望。 王德志的记录片《皮村》是一部非常业余的影片,记录了北京东郊的皮村里一些外来打工者的生活。我说业余,是因为这部影片的制作非常粗糙,但正因为导演对记录片的一无所知,所以影片内容生猛有趣,值得一看。比如他的影片里会突然插播一个广告,以调侃的语句说:只要你努力工作十年,就能购买某别墅——的一平米!他以这种方式表达了打工者对北京可望而不可及的房价的嘲弄。 王德志是蒙古人,1995年来北京打工,自己在皮村开办了打工子弟小学,2002年组建了一个打工青年艺术团,义务为打工者演出。他们出过不少音乐专辑,还上过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很多媒体。 我觉得《皮村》是一部打工者用镜头记录自己的生活,说着自己的话,自我表达的影片。就象打工青年艺术团出的音乐专辑一样,他们的歌都是原创,虽然不太精美和规范,但他们是在用用自己的嘴唱自己的歌,唱出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,而不是翻唱明星的流行歌曲,跟着别人后面人云亦云。他们不需要别人的代言,这就是自由的独立精神。 2009/8/10

http://115.com/lb/5lbash1skguu 16@maiweijin_1